常州纺织历史
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changzhou textile industry
第一次工业革命象征 —
纺织、丝绸业
上世纪三十年代初,木材店老板汤梦熹、荆春生、费定庵三人集资办起三和布厂,在古运河畔的三堡街141号选定了厂址,主要生产四十码白细布和白斜纹布。也许是做木材买卖出身的老板不熟悉纺织业的缘故,经营情况并不太好。1933年,润源色布店的老板毛锡章接手了三和布厂,改名“恒源布厂”。“恒”寓意长久,“源”取自“润源色布店”。
毛锡章接手后,工厂有了真正的发展,不仅能织布,还能做印染。1936年,恒源畅染织股份有限公司成立,在原厂名后加了个代表兴旺发达、财源旺盛的“畅”字。
1927年到1937年抗战前,是常州近代工业出现奇迹的十年,尤其纺织、印染业一枝独秀,成为了常州步入近代化的主要标志。纺、织、染联营基本模式的建立,在那个年代具有首创意义。这期间,常州纺织行业的设备和资金都增加了8倍,被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称为我国民族工业发展史上“罕见的奇迹”。在这种大环境下,恒源畅也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,不仅扩大了生产规模,工人增加到450人,织机增加到224台,厂房增加到2100平方米,产品也有了拓展,并注册了“童鹰”等商标。不仅如此,恒源畅还相继开办了鼎元纱布号和鼎元杂货号,开设了上海申庄营业所这样的驻外地办事机构,由生产到销售的模式初步成型,成为了常州织布行业的龙头企业。